根据我们的“宏观+”投资框架,如果想要准确的把握周期拐点,除了自上而下的宏观周期研判之外,还需要自下而上的微观行业周期分析。尤其是对科技、周期等α类行业来说极为重要,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宏观的经济周期,因为在他们的周期轮动中,宏观的经济周期只是一个基础,更重要的是自身微观的盈利周期。

简单来说,宏观周期见底/见顶了,很多β类板块基本就见底/见顶了,但α类板块还不一定,必须要看下微观的盈利周期。逻辑也很容易理解,因为β类板块盈利波动不大,基本跟着宏观周期决定的估值周期走,而α类板块的盈利波动太大,很多时候微观主导的盈利波动远超宏观主导的估值波动。

举个例子,2022年底以来,其实宏观周期是弱复苏的,而市场整体的估值中枢也有修复,所以银行、红利等很多盈利稳定的β类板块已经先走出一波牛市,而对新能源等α类板块来说,估值修复的那一点根本抵不过盈利的大幅出清(动辄业绩下滑八九成,甚至从大赚到大亏,比如某光伏龙头最新的盈利TTM已经从高峰时的赚175亿跌到亏37亿)。

在这个逻辑的影响下,α类板块的周期拐点就会与宏观周期以及β类板块的拐点产生时间差,而要想判断它们具体什么时候见底和见顶,不仅要考虑宏观的经济周期,还要分析微观的行业周期。

现实中,这个微观周期的判断比宏观周期更难,最大的痛点是盈利周期的数据极其低频和滞后。每年只有三个时点能看到“过期”的业绩,分别是4月底看一季报和上一年年报、7-8月看中报、10月看三季报,其他时间都是摸黑状态,尤其是从11月到次年4月之间,有接近半年的业绩真空期。单靠跟踪上市公司的财报显然没法解决这些痛点,所以我们需要一些辅助指标来分析微观的行业景气周期。

市面上有很多跟踪行业景气的方法,大多是从行业需求和供给入手,跟踪一些行业的销量、产量等核心数据,或者调研一些核心上市公司的情况,这些对行业分析师或者做行业选股的机构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这相对比较复杂、不容易获取信息、工作量较大,而且预测的效率和准确度也一般。

相比之下,有一个指标更为高效,那就是行业产业链上核心商品的价格。核心逻辑:对科技、周期等α类行业来说,股价的反转本质上源于行业盈利预期的反转,而行业盈利预期的反转本质上源于行业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供求关系的变化会不可避免的体现在行业的价格上。而且价格指标大多是高频数据,更符合我们的研究需求。

具体来说,盈利下行周期的见底,本质是因为行业在供过于求状态下价格下行、倒逼产能持续出清,然后逐步转向供求平衡,直到供不应求,价格触底反转,企业盈利才会逐步触底好转。而盈利上行周期的见顶,本质是因为行业在供不应求状态下价格上行、吸引产能持续扩张,然后行业逐步转向供求平衡,直到供过于求,价格见顶回落,企业盈利才会逐步见顶恶化。

当然,商品价格只是观察角度之一,我们还需要综合宏观周期以及财报呈现的行业盈利来综合研判一个行业的市场拐点。接下来我们就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来看看在行业拐点阶段这些要素有什么规律,以及如何基于这些规律来更精准的把握行业周期。

首先明确一下我们要跟踪的几个核心行业变量:

一是行业核心股价指数的价格,并与代表大盘的沪深300指数进行对比。针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我们采用的是国证的新能源汽车指数,这个时间序列比较长,也有较多的基金跟踪,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是行业整体的盈利TTM以及同比增速。所谓盈利TTM也就是最近一年的盈利总和,加总范围涵盖了行业指数所有权重股的盈利TTM;盈利增速是用当前的盈利TTM比去年同期的盈利TTM,不是单季度也不是累计到当季的同比增速。之所以选用盈利TTM,是因为这是计算行业估值的分母,而且没有季节性,能更准确的反映行业盈利周期。

三是行业内的核心商品价格。对新能源产业链来说,投资重点主要集中在中上游的供应链环节(核心是电池和电池材料),而且中上游的价格调整比较敏感,更能真实的反映目前产业链的供求状况,而下游价格直接面对C端消费者,通常调整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很多新能源车企只能独自承受中上游的涨价,在消费者端不仅没法涨价,甚至要降价内卷,这也导致大多数车企亏损。具体来说,主要选取的是动力电池最常用的几种核心原材料,上游包括锂、钴、镍等稀有金属,中上游包括正极材料用到的电池级碳酸锂、磷酸铁锂,电解液用到的六氟磷酸锂以及负极材料用到的人造石墨。

总的来说,就是股价、商品价格和盈利三大维度,接下来我们就从这几个维度出发,梳理一下最近几轮周期发生的故事,看看有什么共同的周期规律...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